當古人夢想著飛行時,都是以飛鳥為藍圖的,無論是伊卡洛斯、達文西還是滑翔翼大師奧托.利林塔爾,想像出來的飛行器都是模擬鳥拍翅動作的「撲翼機」(Ornithopter)。只是隨著二十世紀初的研究進展,發現固定翼加上動力是更加有效率的飛行方法後,撲翼機漸漸被人們拋到了腦後,成為少數人追求的目標。
達文西被認為是撲翼機的始祖,雖然他設計的撲翼機從來沒超出草稿階段(或至少大家是這樣認為的),但是卻有很多元素證明了這不是個一昧抄襲鳥類的設計,而是認真的想要做一架飛行器來。除了機翼是用一整片的薄膜,不是硬用羽毛之外,達文西設計了一系列的滑輪,將採踏的動作轉換成翅膀的拍動 -- 顯然地達文西也認知道用手拍動是怎樣也無法提供足夠的動力,只有腿力才有希望。
第一架撲翼機是由法國人 Gustave Trouvé 在 1870 年示範的一架無人撲翼機,半飛半滑翔了 70 公尺遠。這架「飛機」最特別的地方,是它使用了火藥 (!) 和一種稱為「波登管」的裝置為動力。波登管常見於壓力計中,是一種平常彎曲,當內部受壓時會伸直的金屬管。Gustave 正是利用了這種特性,當火藥被點燃打入波登管時管子會伸直,火藥離開管子後會彎曲,從而產生拍動翅膀的動作,算是一種非常特別的內燃機。
1929 年則有一位德國人 Alexander Lippisch 製作了一架人力撲翼機 -- 但是它必需要由牽引機拖上天空後,再靠人力「飛行」個幾百公尺。很多當時的人都質疑它究竟是在飛,還是只是靠著人力減緩下降速率的「滑翔」,但要確定這點,必需要知道撲翼機在離開牽引機後,是否有保持原來的速度和高度,在缺乏資料的前提下,我們大概永遠也無法知道它算不算是個人力撲翼機。不過 Lippisch 大概也不會太在意撲翼機在後人心目中的印象,畢竟身為火箭動力飛機、三角翼和無尾翼飛機研究的先驅,這位鬼才有太多被後人傳頌的事蹟了。
在 Lippisch 之後有許多人嘗試過拖曳式的人力撲翼機,但是受限於人力的因素,飛行的時間都不特別長。所以合理的下一步,就是考慮機械動力的撲翼機。和普通的飛機相比,撲翼機有在低速下非常有效率的優點,Adalbert Schimd 在 1942 年設計的動力撲翼機只靠著一顆 3 馬力的摩托車引擎,就讓一架單人飛機從地面起飛,並且以每小時 60 公里左右的時速,飛行了 15 分鐘。隨後換裝的 6hp 引擎,更是讓它的速度提升到了 80km/h。Schmid 的設計好玩的地方,在於為了讓「撲翼」的效率最大化,它的面積會小到不足以支撐飛機的重量,因此這些飛機前面是普通的大翅膀,後面是小一號的撲翼,長得蠻搞笑的。戰後 Schmid 開發了一架用 10hp 馬力,可以坐兩個人,以 100~120 km/h 飛行的撲翼機,但是在即將來臨的噴射機時代面前,只能算是有趣的玩物了。
近代最知名的撲翼機,當屬在 2006 年由多倫多大學試作的動力撲翼機,靠著拍動整片翅膀(Schmid 的有固定的部份)達成從起飛開始,一共 14 秒的飛行。看著一架飛機用力拍著翅膀,實在是個蠻詭異的景象啊...
最後,同樣是多倫多大學,在今年 8/2 達成的新人力撲翼機紀錄,這架名為 Snowbird 的撲翼機在靠汽車拖上天之後,在空中維持了 19.3 秒,總飛行距離 145 公尺。Snowbird 重僅 42 公斤,但擁有 32 公尺長的翼展,和一架波音 737 相當呢!
--
經過了 100 年在固定翼飛機的陰影下(很多人還是認為它不可能),撲翼機的研究在近年有復興的趨勢,主要是因為它高效率、零活的特性很適合最近逐漸微型化的飛行無人載具。雖然人類應該是不會有拿撲翼機做為代步工具的一天,但是「像鳥類一樣飛翔」的夢想,一點也不遙遠呢!
from crave 癮科技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